首页

日韩舔脚

时间:2025-05-29 22:41:54 作者:两岸文创人士:扎根中华文化 科技赋能创新 浏览量:94218

  从2020年起,“耳朵经济”这一概念便火了起来。相比于视觉刺激为主的“眼球经济”,“耳朵经济”具有更强的伴随性,这也给了资本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作为在线音频行业的龙头,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却十分坎坷。

  近日,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IPO了。而这一版招股书,喜马拉雅终于在去年实现了盈利。

  对于四闯IPO的喜马拉雅,红星资本局将通过拆解企业“收支”的方式,探讨喜马拉雅是如何实现盈利的?想象空间究竟如何?以及,曾经备受追捧的“耳朵经济”,究竟价值几何?

  收入端

  核心业务三大块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喜马拉雅分别实现营收58.6亿元、60.6亿元、6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目前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订阅、广告、直播、创新产品及服务。

  2023年全年各项收入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7%、23.1%、18.4%、6.8%;可见订阅付费是目前喜马拉雅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以下,我们将会对企业的分业务展开具体分析,探讨各分业务能为喜马拉雅的未来带来多大空间?

  1、订阅收入:

  订阅服务总收入上涨

  付费率下滑

  对于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板块,该业务营收增速较缓,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基本维持在五成左右。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订阅服务收入分别为29.92亿元、30.81亿元、31.89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1%、50.8%、51.7%。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付费点播收入业绩持续下滑,从2021年的10.58亿元下降至6.94亿元;对营收的贡献也从2021年的18.1%下降至2023年的11.2%。

来源:招股书

  从业务模式来看,对于喜马拉雅而言,想要获得更多的订阅收入,有一个前提、两个方法。一个前提是平台的内容足够优势;两个方法是,要么平台的付费用户足够多,要么单个用户的付费金额足够高。

  但这两个方法又像是在“走钢丝”。因为付费率的上升,一般通常需要“低价”来刺激消费者;而选择“涨价”,则会让用户“退订”,导致付费率下降。

  以会员订阅为例,招股书显示,从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付费会员的付费率分别为12.4%、12.6%、11.6%,付费率在2023年有所下降,意味着愿意购买会员的用户占比变少了。 

  再看单用户每月付费金额,2021年~2023年分别为11.2元、12.5元、13.4元,用户付费金额在持续增加,说明喜马拉雅会员费正在悄悄变贵,这或许也是付费率下降的原因。

来源:招股书

  2、广告收入:

  比起视频类广告具有天然局限

  广告的本质是流量经济的变现,喜马拉雅的广告主要是展示广告、音频广告及品牌推广活动等形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喜马拉雅作为音频平台,做起广告业务,会受到较大的天然局限。

  首先,从平台特性来看,不同于视频广告,音频广告呈现形式较单一,广告效果也欠佳,因此广告议价权也较低。

  其次,站在用户角度,音频广告带给用户的体验也比较差,用户更难以接受音频广告。

  具体业绩来看,招股书显示,从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14.88亿元、14.49亿元、14.23亿元,广告业务收入有所下滑,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在持续降低。

  3、直播收入:

  “基本功”还不稳

  做直播,显然如今已经成为了各家流媒体平台的“基本配置”。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每个直播付费用户的每月付费金额分别为637.3元、614.6元、735.6元,这个数据在2023年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2023年喜马拉雅直播收入却在下降;2021年~2023年,直播收入分别为10.01亿元、11.55亿元、11.34亿元。

  也就是说,虽然直播间内,单用户的付费金额上去了,但愿意付费的人却变少了,导致总收入下滑;这也意味着直播业务对于用户来说,吸引力在下滑。

  总的来说,目前喜马拉雅的直播业务,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用户认可度都欠佳;而在直播这个主播分成成本高、内容不确定因素多、监管层面严的生意,喜马拉雅依旧会面临不小压力。

  成本端

  “省”出了利润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喜马拉雅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

  不过,在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喜马拉雅能赚钱,主要还是靠“省”。

  1、对员工层面的“省”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员工福利开支已经连续2年下降。从2021年的1.92亿元,下降7.5%到2022年的1.77亿元,再下降34.9%到2023年的1.15亿元。

  一方面,喜马拉雅对管理层主动降薪。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董事李兴仁及董事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分别从2022年的375.9万元、208万元、190.9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179.8万元、106.6万元及109.9万元。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喜马拉雅的员工总数从2021年末的4342人,降到2022年末的2883人,再降到2023年末的2637人,人员持续缩减。

来源:招股书

  2、对营销费用的“省”

  一直以来,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都较高,这部分主要包括渠道推广开支、品牌及广告开支、支付给分销商及其他平台的佣金,以及销售及营销人员的员工福利开支。

  总之,这部分费用主要就是“花钱买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并扩大用户群。

  然而招股书信息显示,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已经连续2年下降。从2021年的26.3亿元降到2022年的21.15亿元,再到2023年的20.7亿元,2年间共减少了5.6亿元,降幅为21.29%。

  与此同时,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44.9%,下降到2023年的33.6%。

  然而“销售及营销开支”费用的持续减少,是否会让喜马拉雅吸引用户和广告客户的能力变弱,对于品牌知名度及内容渗透率产生影响,这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3、对收入分成的“省”

  收入分成成本指喜马拉雅根据收入的协定百分比向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付款。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喜马拉雅收入分成成本分别为15.98亿元、16.54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27.3%、27.3%;而到了2023年该项费用下降至14.41亿元,占总营收比也下降至23.4%。

来源:招股书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优质内容的平台,喜马拉雅之所以能坐在这个位置,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容足够丰富、优质。如今收入分成成本的下降,是否会影响品牌内容的吸引力,从而影响用户的付费意愿,这同样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从最新招股书信息看,喜马拉雅在研发投入等方面也有所降低,总之,喜马拉雅能都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靠企业“降本”。因此可以说喜马拉雅能实现盈利,主要是“省”,但在“开源”方面,企业整体比较局限。

  小结:

  喜马拉雅的确在去年盈利了,但相较“开源”,更多的努力是“节流”。如何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让用户付费,是喜马拉雅需要面临的长期挑战,而这种挑战来自用户的使用习惯、付费意愿仍需挖掘,而这背后则需要喜马拉雅持续地投入,但资本或许不会给喜马拉雅太多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 刘谧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越举行第八次边境国防友好交流活动

红红的辣椒、新鲜的南瓜、紫色的茄子、黄澄澄的玉米……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形式,感受秋天的馈赠,培养爱粮意识。近年来,该校将劳动课升级为一门独立课程,让孩子们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徐会刚 吴江 制作 姜涛)

印尼1300名学生受益校园足球公益项目

本次会议,全体代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向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根据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到3月8日12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298件议案,其中,代表团提出的26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272件。在这些议案中,有关立法方面的294件,包括292件法律案,2件有关决定事项;有关监督方面的4件。

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向前追溯,2019年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前,总书记先后来到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考察,并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2021年在山东济南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前,总书记则来到东营市,“看黄河入海流”。“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总书记说。

新疆首家国际化、智能化新型医疗机构开工

一是国内需求拉动持续。从消费来看,今年以来服务消费加快恢复,为消费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部分商品消费受到消费预期等影响有所回落,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形势的改善、居民收入的增加,将有利于提升消费的意愿。同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也会逐步显效。从投资来看,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在下降,但是随着产业升级发展、创新驱动增强,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望持续增长,助力经济稳定发展。

有意思的中国节 | 古代元宵节竟然是“相亲大会”?

赤字规模扩大到4.06万亿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政策,将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更足“马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